|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整合+创新 提升治未病对群众健康的贡献率

2017-05-18 16:45:56

消息来源:中国 法治 评论
    秦晓明  本网记者曾胜 肖勇 中医药治未病的理论与运用为中华民族的昌盛和服务人类健康已经做出,仍将继续做出独特的贡献;在现代文明史和医学发展史的进程中,探索整合资源+创新驱动的模式,即采取优生优育的关口前移到夯实基础的重心下移;从协同联动的难点共移到整合资源的目标上移,中医治未病服务于群众健康虽然面对多种需求并存的挑战,仍将会提升不可复制与替代的贡献率。  
中医药治未病的理论与临床运用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为中华民族的昌盛和人类健康已经做出仍将继续做出独特的贡献;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以及不同肤色与语言的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多样化和紧迫性,探索整合资源+创新驱动的模式、不断丰富和拓展治未病的内涵与外延,将加快提升治未病对服务群众健康的贡献率。
  一、优生优育 关口前移 让治未病成为服务群众健康的领跑者
   中医治未病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重点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环节。人体生命与健康受先天禀赋和后天差异化的影响,优生优育是健康的基础;早在公元前12世纪中医就提出了“娶妻不娶同姓”的观点,注重防止近亲婚育所造成的先天性疾患。我国现在最早的妇产科专著马王堆汉墓帛书《胎产书》尽管只有短短的数百字,但却蕴含着孕期饮食、药物、精神、起居、胎教优生学的思想。而后历代医家对优生优育均有详尽的论述,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儿在胎,日月未满,阴阳未备,脏腑骨节皆未足,故自初迄于将产,饮食居处皆有禁忌。”对养胎论述最为周祥的当推清代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中言:“阳精之凝,尤仗阴气护养,故胎婴在腹,与母同呼吸,共安危,而母之饥饱劳逸,喜怒忧惊,食饮寒温,起居慎肆,莫不相为休戚。”我国是出生缺陷的高发国家之一,据统计每30秒就有一个出生缺陷儿产生,每年出生缺陷婴儿总量约占世界同类情况的20%;原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显示:全国目前累计有近3000万个家庭曾生育过出生缺陷或先天残疾患儿,约占中国家庭总数的1/10。提升治未病对群众健康的新贡献,关口前移至幼小生命诞生前的婚检、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早期健康以及产前筛查诊断、新生儿的疾病筛查、儿童规划免疫的协同运用,将辨病与辨症相结合,形成不同年龄与性别的“体检—就诊—保健—诊断—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健康管理与服务的循环链,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作用,把治未病的精髓全面植入人们生活的每个环节而走进千家万户,不仅是健康保健与医学专业的教育普及,而是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成为立德修身、处世待人提升个人素养和民族综合素质的推进剂。
   二、夯实基础  重心下移 让治未病成为服务群众健康的见证者
    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尤其是疾病谱的改变,人类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健康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我国目前虽然总体上进入了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但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思想观念的差异客观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慢病多发以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健康需求、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与结构不优、分布不均的问题与矛盾仍不可忽视,提升治未病对群众健康的新贡献应夯实基础、重心下移,始终强化医疗卫生行业服务的公益性;在巩固和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选好“守门人”、建好“桥头堡”,全面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并纳入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等级创建与评审之中;打通地域和方位的“立交桥”;加快运用医疗联合体的模式把城市优质医疗及其教育资源下沉与延伸组合,加强对重大疾病的防控,既解决有钱治病、有人治病、有地方治病,还要通过开展心理保健、饮食保健、运动保健、药物保健、环境保健等,以健康文化支持健康管理,以健康保险兜底健康服务;催生冬病夏治、音乐疗法等非药物疗法的系列新举措,形成可复制、可通用的保健及治疗方法,让城乡群众少生疾病、少生重病。我国现用约6%的年度GDP总量投入服务着约占全球18%以上的人口,仅人均期望寿命就从2009年至2015年间由74.8岁提高到76.3岁;六年左右的时间里在总量大、基数高的状况下提高了1.5岁,这在全球健康服务中没有先例,把有限的医疗资源从打基础、惠民生、促发展结合起来,所产生的结果必然费省效宏,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我国实现人均期望寿命77岁的目标,这将是对人类健康事业创立的新福祉和新贡献。
  三、协同联动 难点共移 让治未病成为服务群众健康的守护者
    医疗卫生服务健康是一个繁杂宏大的系统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整体推进中要把服务群众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首先要采取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分步实施、协同联动的方式全面普及健康文化、营造健康生活、完善健康保障、构建健康环境、提升健康服务、壮大健康产业,始终坚持突出问题导向、加快补齐短板;尤其要从儿童和青少年抓起、从基础教育到学历教育和干部管理培训的多个层面让治未病不仅是医学界的主导与运用,而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记得住、用得好的自愿选择与掌握,引导人们树立每个人都是健康生活主人的观念。其次要抓紧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将实用性、操作性、针对性强的配套政策与健康评价制度纳入科学化、常态化、社会化的考评督查,进行问责问效与结果的通报督办。第三要在人才队伍培养和全民健康的智能化管理与服务上注重云平台、大数据的应用,打造多个层次和层面的健康管理与服务体系,结合正在推进的医改和保险制度改革,实施“三医联动”。探索取消规划免疫的有偿服务;实行免费接种和年度的免费常规体检;全面推行“健康顾问进家庭”;“健康行动人人行”;在公共卫生、农村卫生、药品生产与供应、医疗保障与服务等重点环节破解难题,协同联动以催生动力。
  四、整合资源 目标上移 让治未病成为服务群众健康的开拓者
    中医学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和主导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化需要消除自我封闭、止步不前的门户之见,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虽然中医与西医起源不同,它们的预防医学思想同多异少,而防治疾病的着眼点却同少异多,但双方的预防手段都多样而有效,两者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应将二者优势汇聚、与时俱进,把治未病的内涵和重点融入中西医并重之中实现“三个转变”,即:共同实现单兵作战为集团冲锋的转变;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重点人群的推广向全民普及的转变。治未病的目标上移既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在慢病健康管理中的核心作用,还要发挥包括西医学在内的世界医学的共同攻坚作用、快捷作用、普惠作用再与现代光学电子、信息工程、遗传基因、生物环境等多学科、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度融合交汇;瞄准人类健康需求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前沿与奋斗目标,让由我国原创的国际化标准与示范竞相迸发,实现一批又一批类似青蒿素的国际标志性重大新药产品不断涌流,让中医治未病在现代文明和医学发展进步的建设与发展中始终保持生机勃勃,成为服务群众健康不可替代与或缺的开拓者。
[责任编辑:法治四川编辑部]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